绿意蓬勃的东营,已经完成了从盐碱荒滩到生态宜居的华丽嬗变—中国人居环境奖,是拥有生态、秀美、宜居、宜业人居环境的东营交给市民绚丽而又厚重的民生答卷
孙光辉 李静
伴随着马年新春的鞭炮声声,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来捷报:经过为期9天的公示,共有5个城市跻身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榜单,山东省东营市位列其中。
东营,这座成长崛起于盐碱滩上的生态之城,又添了一块绿色的国字招牌。
绿意蓬勃的东营,已经完成了从盐碱荒滩到生态宜居的华丽嬗变—中国人居环境奖,是拥有生态、秀美、宜居、宜业人居环境的东营交给市民绚丽而又厚重的民生答卷。
生态立市:“绿化禁区”的颠覆性蝶变
建立在盐碱滩上的东营市,在成立之初就被下了“绿化禁区”的“魔咒”,但东营的一代又一代决策者们立下“油洲变绿洲”的誓言,传递着绿化家园的接力棒,树立起生态宜居的建设蓝本,不但打破了“绿化禁区”的“魔咒”,还让东营来了一个颠覆性的蝶变。
多风、少绿、盐碱、荒凉的东营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平均17‰以上的土壤含盐量,使东营一度被列为绿化的“禁区”。所以,有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电线杆子比树多”的无奈调侃。
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东营市的建设者们初步掌握了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在绿色实践道路上,逐步探索出滨海盐碱地城市绿化的新路。他们注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到大环境绿化与城区绿化相结合、公共绿化与庭院绿化相结合、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促进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以道路、河渠绿化为框架,公共绿化为重点,庭院绿化为基础,乔、灌、花、草合理搭配,把绿地扩展到城市的每一个区域和每一个角落,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大绿地系统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人居环境,以及“大绿地、大空间、大水面”的城市风貌特色。
东营市湿地资源丰富,城区内及周围大大小小的水库、常年积水的低洼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湿地,“湿地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湿地”成为城市的一大特色。东营市高度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使原本脆弱的生态不断得到恢复,东营市也由此被冠以“湿地之城”的美誉。
自确立生态立市战略以来,东营市已先后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并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认为 “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东营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全国引起关注,生态立市的“东营模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宜居东营:能源城市的方向性模本
东营是一座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城市衰败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容易走向的误区,要避免走向这样的老路就需要进行前瞻性的规划。
创建园林城市,打造宜居家园。
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东营蹚出的一个能源城市的方向性模本。
从2007年开始,东营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规划5年投入35亿元,造林160万亩,使全市林木拥有量达到30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水系风景化,从根本上改变东营生态脆弱的状况,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把黄河三角洲建成黄河绿洲。目前已投资30.58亿元,完成绿化面积84.5万亩,在昔日白茫茫的盐碱滩上构建起纵横交错的绿色长廊。因此,东营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2009年和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是我省惟一一个两区叠加的城市。东营的城市形象、城市品位都必须与其在国家“蓝黄”战略中担当的重任相匹配。
2005年,东营市摘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012年2月,东营市又以优异成绩赢得了一个闪亮称号—国家园林城市。这个称号是厚重的,她蕴含着全市人民的美好愿景,凝聚着城市建设与管理者的辛勤和汗水,更是东营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群众送上的一份优秀民生答卷。
国家园林城市是对一个城市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对于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改善创业居住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营市在注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做到大环境绿化与城区绿化相结合、公共绿化与庭院绿化相结合、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促进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以道路、河渠绿化为框架,公共绿化为重点,庭院绿化为基础,乔、灌、花、草合理搭配,把绿地扩展到城市的每一个区域和每一个角落,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大绿地系统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人居环境,以及“大绿地、大空间、大水面”的城市风貌特色。
目前,东营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生活环境,塑造生态文明黄河口绿色形象。到2020年,东营中心城区将形成由“十一横十六纵、四带四十三园”等主体绿地系统打造的 “湿地森林外围环绕,碧水绿道串联交织,绿地公园星罗棋布”的网络格局。并将规划4条区域绿道、8条城市绿道、25条社区绿道,连接风景旅游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及社区公园等全长1653.22公里的休闲场所。至2020年,将实现人均公园绿地达到21.7平方米以上,绿地率达到43%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怀揣绿色之梦,追逐绿色生态。东营市在取得了一块块绿色招牌之后,中国人居环境奖,又成为东营人提升居住环境、建设宜居东营的新的起跑线。
东营“Style”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东营人广阔的胸怀里一直怀揣着跋涉的梦想,海陆空多样的出行方式让他们以开放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13年8月23日13时30分,伴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长山岛”号客货滚装船平稳驶离东营,直奔大连旅顺目的地,标志着东旅航线正式开启。
东旅航线复航成功,东营向打造海陆空立体交通大格局又迈进一步。
公路客运上,东营汽车总站已于2008年7月18日投产运营,运行线路通达全国15个省市、45个地级市。铁路方面,德大铁路已于2010年8月开工建设,计划2014年竣工通车。届时,将形成西接京沪铁路,东到烟台、青岛的铁路大动脉,东营将有到天津、北京、太原、济南、烟台、青岛等地的旅客列车。航空方面,2011年4月13日下午,扩建后的东营胜利机场开航,各种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目前,东营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宁波、海口等城市的航线。
当前,东营市民出行除了有海陆空立体交通“护航”,在市内更有便捷的公交车纵横连通。而且,以低价位、多线路的优势成为不少市民同城出行的首选。
近年来,东营市公共交通运输部门以普惠民生的公益性要求为导向,以改善乘车条件引导居民公交化出行为目标,以履行节能减排、倡导绿色出行为责任,在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东营市以中心城为圆心,向各县区、乡镇辐射延伸的公共交通系统已趋于成熟,公交站点设置合理,城区内1000户以上的小区居民步行500米就能在公交站点坐上公交车。同时,各条线路的发车班次根据高低峰时段进行人性化调整,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个公交班次驶发。
围绕低碳交通、节能减排,东营市公交公司着力选用技术相对成熟,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更高的专用燃气发动机作为公交车的动力配置优先发展,并率先在全市大型客车上采用了国排放标准。与此同时,公交车辆全都配置了残疾人踏板和残疾人专用座椅等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东营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大于30.49%,步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为53.62%。
国以民为本。人民的安居、民生的幸福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
民生利民,犹如给百姓开启了一扇幸福的天窗,让他们于生活点滴中品味幸福。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有些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通病”,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东营市高度重视医药分开、破除“以药补医”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全市10家政府办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东营市成为山东省首个以市为单位所有政府办公立医院全部 “取消药品加成”的市,实现政府办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全覆盖”。
同时,临床用药逐步科学、规范、合理,并有效减轻了患者的医药负担。医院药品价格降幅达30%以上,住院次均费用同比普遍下降300至400元,患者医药负担明显减轻,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更好地体现了公立医院公益性。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东营市还为具有东营市常住户口的60周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乘公交车的政策,截至目前,已经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办理老年卡7.94万张。此外,市公交公司从今年开始,由市残联牵头,开始为下肢残疾的所有残疾人办理残疾人免费公交卡,截至目前已经办理了2800余张。
为保证残障人士无忧出行,东营市在城市规划中,对无障碍设施实现“零距离”规划。城市无障碍设施安全便捷,凡新建道路均达到无障碍建设的标准,城区居住区基本实现了无障碍化;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配套比较完善,对1696户肢体、听力和视力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中心城区残疾人已基本实现了家庭无障碍化。东营市也被评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
东营市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科技展览馆、雪莲大剧院、黄河文化博物馆、奥体中心、儿童乐园、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像一颗颗闪耀着文化光芒的珍珠散落在丰沃的土地上,这些看似自成一体却又互为依托、促进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市民无需走太多的路程,就能尽情享受文化和科技带来的心灵充盈。今年,东营市还实施了群众文化艺术馆、黄河影剧院提升等文化设施改造工程,工程累计投资近45亿元,建筑总面积达83万平方米。
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东营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77平方米;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用地1.04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为2.7万册。
东营市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并轨运行。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居全省第二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居全省第一位。2012年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列地级市第三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东营市财政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并逐年增加,用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东营市策划了一系列异彩纷呈的大型文化会展旅游节庆活动,黄河口之春、黄河口文化艺术节、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黄河口 (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孙子国际文化节等规模大、层次高的国内、国际化盛会。
“计算”东营的未来
城市就像一台精密、高端的仪器,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精细化、动态化的科学维护。
东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成,进一步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动态化、标准化,使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形成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强化了城市管理职能,实现了对城市的科学、有序管理。
2011年,东营市投资1800余万元启动实施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并于2012年投入试运行。系统建设采用信息共享原则,实现了市公安、交警等视频监控系统资源的共享,同时融合市政服务平台、市国土局GIS地图以及其他部门机构的现有资源,实现了低投入、高效益。为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结合东营工作实际,成立了东营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负责对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监督指挥工作。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体系既具有“城市管理视频监控、城市管理作业状态GPS监控、网格化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考核评价、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等功能,又具有热线接受市民咨询、求助、投诉、抢险抢修等便民服务功能。通过对城管部(事)件的立案、分派、处置、回复、核查、结案、综合考评等7个处理环节实现快速处理,在城市的管理功能、管理水平、管理成效上实现了新突破。
精细的管理为城市带来了完善和进步,精准的数据更能体现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东营市一直注重人居环境建设的改善和提升,目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2.08%,居山东省第四位;城镇化质量指数全省第五位;住房保障工作突出,城市人均住房41.3平方米;市区建成了污水处理厂3家,在建5家,污水处理率达到92.17%;建设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率先在省内实施供热分户计量,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39.8%,节能建筑比例44.58%。2011年,东营市被授予“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
同时,东营的服务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2010年以来,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投资增速稳步提高,年均增长25.2%。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鲁百集团黄河路店、亿丰国际家具广场、乐购、乐天玛特等一批重点商贸流通设施建成运营;文化旅游业快速提升,龙悦湖旅游度假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等一批旅游景区加快建设;金融业增势迅猛,全市银行机构达21家,保险公司达31家;科技服务业发展加速,以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为骨干、省级科技服务机构为支撑、市级科技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服务外包快速增长,全市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62家,完成离岸外包执行金额2315.8万美元,同比增长664.8%。
数字可以计算,东营的发展前景却不可限量。
2013年10月18日,中国人居环境奖现场考核组成员对东营市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有关工作情况进行反馈时,专家组成员给出了这样一段诗意的评述—
东营就像一幅画,一幅由油洲变绿洲的生态宜居之画;
东营就像一首诗,一首社会和谐共荣的温馨魅力之诗;
东营就像一部书,一部沉甸厚重的新城崛起之书;
东营就像一个梦,一个建设者蓄势起航建设更加辉煌的美丽之梦……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生活在东营的市民,也实实在在地感受着这样的绿意,这样的诗意,并将随着东营的诗意崛起,享受着绿色、生态、宜居的诗意栖居。
来源:城市规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