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
院内新闻
人事教育
 
新闻资讯

日本在战后短短25年内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人口比重从1950年的37%,上升到了1975年的76%,跨入了世界城市化先进水平行列,与此同时日本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其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日本的都市圈规划开始于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类似。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学者一直以来对日本经验比较关注,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中,日本的“三大都市圈”模式就被作为该省制订城市规划的借鉴。

  不仅江苏,几乎所有沿海发达省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日本模式多有借鉴。以都市圈作为主导城乡空间调整、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模式逐步成为各界共识。

  东京都市圈规划

  日本政府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相继制订了首都圈整备规划、近畿圈整备规划和中部圈开发整备规划,三大都市圈的规划每10年左右修订一次。

  目前的日本首都圈整备规划已经修订五次了,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第一次规划和第四次规划。

  第一次首都圈整备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以东京站为中心30公里半径的范围内,建设5~10公里宽的绿化环带,城市中心地域建设不能拓展到绿环上,新建住宅必须在绿环以外,以控制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保障中心区的环境质量。

  由于日本的土地制度为私有制,动用私人土地遭到反对,又缺乏有力的配套手段,绿环的构想没有实施成功。

  第四次首都圈整备规划的重点内容是提出发展新的产业核心,即形成副都心。发展副都心的意图是把部分产业和政务功能分解出去,缓解中心区的压力。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一些新产业又集中到东京都,各类产业、公共服务功能仍高度集中在中心区。为此,1999年11月,日本国会众议院提出疏解东京都过于集中发展局面的东西,建议建设首都圈城市带,准备把中央政府机构和职能机构迁出首都圈。

 东京都市政厅提出应该在首都圈内优化改善都市区功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近距离疏散城市功能,而不赞同迁都。在这种背景下由东京都市政厅独立编制的“首都圈规划构想”,仍然强化东京都的中心地位,加强与周边的联系。

  在这份后来被采纳的规划目标与发展战略中,提出的目标是强化首都地位,激发经济活力,改善住宅环境,在全球化时代展现魅力。针对东京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大气和水质污染严重的问题,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首都圈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围绕中心区的环状布局形式,既疏解中心区的功能,又加强了环上各个地区的联系。另外,主张大区域内进行包括交通、防灾、治理大气污染等各方面的协作战略。

  规划预计2015年三层环状干线道路建成后,对首都圈内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整合将有显著效果。届时首都圈内的汽车行驶速度提高10%,因交通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总量降低10%,能减少20万乘轨道交通经过中心区的通勤人口,环状都市轴上的交通量增加,副都心得到长足发展而都心的环境负荷降低,都市区的过境交通量减少30%。

  借鉴启示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规划密集出台,跨省和跨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在将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各类不同特色的都市圈。研究者认为,日本城市化有以下可借鉴经验。

  首先,通过建立健全有关城市化的法律体系,来为制订和落实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城市化发展规划,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日本在100多年的城市化过程中,陆续制定了《新事业创造促进法》、《市民农园建设法》、《促进建设优美田园住宅的法律》等一百多部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目前只有一部 《城市规划法》,没有有关都市圈规划的法律和法规。都市圈作为独立的一种规划形式,不完全等同于目前的城镇体系规划,仅靠现有的行政体制难以实现,必须有法律或法规保障。

  其次,都市圈的规划重点应以都市圈各城市(地区)需共同解决的问题为主,东京首都圈的重点是对圈内面临的,需要各城市共同解决的重大问题做出相应规划,例如提高交通效率、环境污染的治理、产业振兴政策等。

  第三,日本在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三农”的保护,如通过产业振兴,发展农村工业;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农民职工化)和农民市民化基本同步进行;农地非农化与耕地保护相结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重视对离土农民的使用和培养等,有力地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第四,必须严格控制都市圈内城市发展的无序蔓延,加强都市圈环境保护与整治。“对于已经形成的无序蔓延,现在进行控制和治理收效甚微。目前,中国许多地方的城镇密集区已经出现无序蔓延的态势。苏锡常都市圈就是如此。”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者说。

  因此编制都市圈规划应充分注意到日本都市圈过于高强度连绵开发的弊端,要划定城市之间的控制地带,严格限制控制地带的建设活动,形成集聚发展、开敞有致的都市圈空间结构形态。

  生态环境的治理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和水质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局部地区无法单独治理,必须通过跨区域的协作来解决。日本的首都圈规划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在规划中比较具体地对水质和大气污染治理提出措施,提出垃圾处理的区域协作政策。

  (本文参考了《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及《日本首都圈规划构想及其启示》,特此致谢)(汪言安)  东京都市政厅提出应该在首都圈内优化改善都市区功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近距离疏散城市功能,而不赞同迁都。在这种背景下由东京都市政厅独立编制的“首都圈规划构想”,仍然强化东京都的中心地位,加强与周边的联系。

  在这份后来被采纳的规划目标与发展战略中,提出的目标是强化首都地位,激发经济活力,改善住宅环境,在全球化时代展现魅力。针对东京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大气和水质污染严重的问题,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首都圈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围绕中心区的环状布局形式,既疏解中心区的功能,又加强了环上各个地区的联系。另外,主张大区域内进行包括交通、防灾、治理大气污染等各方面的协作战略。

  规划预计2015年三层环状干线道路建成后,对首都圈内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整合将有显著效果。届时首都圈内的汽车行驶速度提高10%,因交通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总量降低10%,能减少20万乘轨道交通经过中心区的通勤人口,环状都市轴上的交通量增加,副都心得到长足发展而都心的环境负荷降低,都市区的过境交通量减少30%。

  借鉴启示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规划密集出台,跨省和跨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在将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各类不同特色的都市圈。研究者认为,日本城市化有以下可借鉴经验。

  首先,通过建立健全有关城市化的法律体系,来为制订和落实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城市化发展规划,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日本在100多年的城市化过程中,陆续制定了《新事业创造促进法》、《市民农园建设法》、《促进建设优美田园住宅的法律》等一百多部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目前只有一部 《城市规划法》,没有有关都市圈规划的法律和法规。都市圈作为独立的一种规划形式,不完全等同于目前的城镇体系规划,仅靠现有的行政体制难以实现,必须有法律或法规保障。

  其次,都市圈的规划重点应以都市圈各城市(地区)需共同解决的问题为主,东京首都圈的重点是对圈内面临的,需要各城市共同解决的重大问题做出相应规划,例如提高交通效率、环境污染的治理、产业振兴政策等。

  第三,日本在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三农”的保护,如通过产业振兴,发展农村工业;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农民职工化)和农民市民化基本同步进行;农地非农化与耕地保护相结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重视对离土农民的使用和培养等,有力地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第四,必须严格控制都市圈内城市发展的无序蔓延,加强都市圈环境保护与整治。“对于已经形成的无序蔓延,现在进行控制和治理收效甚微。目前,中国许多地方的城镇密集区已经出现无序蔓延的态势。苏锡常都市圈就是如此。”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者说。

  因此编制都市圈规划应充分注意到日本都市圈过于高强度连绵开发的弊端,要划定城市之间的控制地带,严格限制控制地带的建设活动,形成集聚发展、开敞有致的都市圈空间结构形态。

  生态环境的治理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和水质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局部地区无法单独治理,必须通过跨区域的协作来解决。日本的首都圈规划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在规划中比较具体地对水质和大气污染治理提出措施,提出垃圾处理的区域协作政策。

  (本文参考了《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及《日本首都圈规划构想及其启示》,特此致谢)(汪言安)

 来源:城市规划网


Copyright © 2007 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站由徐州网站建设行业领跑者徐州亿网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1081208号-1

地址:徐州市新城区新安路规划局北楼  邮编221008  电话80805117

苏公网安备 32039302000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