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之所以是新型城市化,就是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不是就农村说农村、就城市说城市,而是把城市和农村统筹考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在温江区万春镇边缘,雨后的“花乡民居”明亮而整洁,清一色五层楼,共25栋,再加上外边商铺林立的街道,很难想象3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阡陌交错的田野。而这个叫“天乡路社区”的2000多居民当时还成天在地里“刨食”。
自从2003年以来,成都根据“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的实际,探索建立了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像天乡路这样的新型社区在成都农村层出不穷。到2007年,成都已有22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全市31万多名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一条走向深化的城乡一体化之路已经清晰可见。
事实上,当成都认清了“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城乡发展必须统筹推进”这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规律,城乡一体化之路的选择也就顺理成章。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其实质就是新型城市化。
基于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现实困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以破解“三农”难题,已成各界共识。然而如何推进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实践,往往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或城市扩张,城市还是城市,农村还是农村,还是二元结构。要不就简单地等于农民进城,户籍一改,农民变市民,乡镇变街道,就是城市化了。传统城市化率就是按居住地讲城市人口比例,比例虽然上去了,但标准过低,甚至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大的变化,老二元结构变成了新二元结构。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之所以是新型城市化,就是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不是就农村说农村、就城市说城市,而是把城市和农村统筹考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成都推进的新型城市化,既要让农村人口大量地转移到城市,从生产生活方式上真正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居民,又要让留在农村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现代农村新型社区,享受延伸到农村的现代城市文明。要实现这一目标,产业发展是支撑,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关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均衡配置是保障。
所以,成都推进的新型城市化,既要让农村人口大量地转移到城市,从生产生活方式上真正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居民,又要让留在农村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现代农村新型社区,享受延伸到农村的现代城市文明。要实现这一目标,产业发展是支撑,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关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均衡配置是保障。
天乡路社区的农民之所以能够实现集中居住,正是因为有着产业的支撑。在两年前,按照“三个集中”要求,依托“国色天乡”“香颐丽都”“四川电院”等项目,当地3个村1个社区的农户集中居住到天乡路社区。社区配套设施完善,所有居民按人均35平方米配置新房,并配套人均8平方米的商业股权用房,交由公司统一经营。
而产业的发展,源于城乡一体化市场逐步形成,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各种要素实现了自由流动,令当地农民的创富源泉充分涌流。
天乡路社区居民何世云一家就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2008年5月和9月,他分别两次拿到合作社发给的土地股和集体资产股红利共6600元,还有集体资产第二次分配的150元收入。“光是股权分红收入就超过了以前种地,还一点不淘神”。另外,何世云自己还开了家副食店,每月有两三千元的纯收入。
更多的居民则成为产业工人,获取工资收入。目前天乡路社区农民就业率达93%以上,平均月薪约700多元。该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6500元增加到2007年的7505元,今年则有望达到8500元。社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大多数成员都购买了养老保险。
何世云成为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命运嬗变的百万农民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天乡路社区则成为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中农村新型社区的一个典型缩影。
城乡一体化路径的选择,开启了由过去传统型发展道路向科学发展道路的转变,解决了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实际上铺设了一条健康的城市化轨道,推动成都初步走上了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科学发展、全面现代化的路径。它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长远性。
5年来,成都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城镇新型社区和农村新型社区600多个,有组织、分层次地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在1.24万平方公里的“全域成都”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的一体化城镇体系格局。
这种城镇体系的布局,在全域成都的棋盘上做活一个又一个的“眼位”,在城乡互动基础上,形成有效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于是,农村成为现代农村,农民成为现代农民,农业成为现代农业。
归根结底,城乡一体化的落脚点在于城乡平等的公民权利,不管是身在城市或农村,都是成都市民。因此,让农民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成为成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即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全覆盖。
历经5年努力,一个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和城乡相对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成形。
也就是说,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不单注重城市发展,而且注重整个市域范围内的统筹发展;不单注重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服务的完善,而且注重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可以说,城乡一体化路径的选择,开启了由过去传统型发展道路向科学发展道路的转变,解决了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实际上铺设了一条健康的城市化轨道,推动成都初步走上了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科学发展、全面现代化的路径。它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长远性。
成都找到并认准了这样一条城乡一体化之路。
在不断深化的城乡一体化之路上,成都步履坚定。
来源:城市规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