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
院内新闻
人事教育
 
新闻资讯

城市规划网(upla.cn)7月10日消息:新型城市化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命题,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新课题。作者认为,新型城市化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创新,尤其要在建设方面创新,大胆探索新型城市化的实践模式。

  创新建设理念

  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推进新型城市化,首先要赋予建设理念以新的内涵。就长沙而言,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宜人、宜居、宜业作为根本取向,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之所、生活之便、创业之需,着力解决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的问题。二是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穿于城市化进程始终,有效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严重滞后的问题。三是要树立节约集约的理念。强化成本效益分析,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作规划,握紧拳头搞建设,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佳的建设成效,切忌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避免出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问题。四是要树立统筹协调的理念。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加强系统管理,科学谋划决策,统筹安排部署,区分轻重缓急,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切实解决城乡建设“两张图”、“两张皮”、“两张脸”的问题。

  创新建设思路

  新型城市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的城市化道路。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我们敢于扬弃,大胆调整工作思路,不断探索新的路径。

  ——实施一个调整,高水平推进新型城市化。要切实调整城市化推进模式,变传统的自内而外单一推进模式为内外并举、内外对接的“两条腿”走路模式。可以在城市外围加快小城镇和卫星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向现代都市区迈进,以“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城市化的内外融合、同频共振。

  ——突出两个优先,高起点推进新型城市化。首先要突出规划优先。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规模,着眼长远发展,做好全域性建设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真正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统一、城市建设规划与生态规划相融合、城市组团规划与概念性详规相衔接、城市区域规划与长株潭整体规划相对接。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规划不落实,项目不开工,坚决杜绝人为因素随意变更规划,着力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其次要突出生态优先。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最大程度地控制污染,最大可能地美化环境,在项目建设中努力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先配套后施工、先绿化后建设。

  ——强化三个协调,高标准推进新型城市化。一是总体风格要协调。按照现代城市的设计要求,对城市的外观色彩、空间层次、建筑形态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充分体现城市构造的现代美、整体美、和谐美。二是整体功能要协调。城市的主要基础设施要结网配套,并做到适度超前,充分发挥其承载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三是各种景观要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要做到和谐统一,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要做到交相辉映。同时,对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以及社区进行必要的整体包装和改造,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整洁、美观、协调的前提下,体现更多的个性特征。

  ——坚持四个统筹,高质量推进新型城市化。一要统筹区域发展。着力改变城市建设偏重于湘江东岸的现状,实施城市建设重心西移的战略性调整,以打造河西先导区为契机,力争通过二十年左右的建设,在河西崛起一个新长沙。二要统筹城乡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着力打造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现代都市区。三要统筹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考虑长沙的旧城改造欠账较多,今后一段时期,一方面要对旧城区进行规模化成片改造,使旧城改造展现出新城区建设的形象效果;另一方面要统筹安排新区建设,明确划分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一般区域和控制区域,有序推进城市规模扩张,避免“各自为战、遍地开花”。四要统筹园区建设与城区建设。随着城市扩容步伐的加快,城区的工业园区已经或即将成为新城区的一部分。要加紧对城区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改造,该退出的退出,该转型的转型,加快园区与城区的功能对接,避免园区建设与城区建设不兼容、不匹配。

  ——力求五个突破,高效率推进新型城市化。一是突破体制束缚。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尤其在改革户籍管理方面,务求取得实质性成效。二是突破政策障碍。大胆探索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产业退出机制、环境治理机制、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三是突破资金瓶颈。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卓有成效地利用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积极破解“融资难”。四是突破资源制约。目前,最大的资源制约是用地紧张。要盘活存量,加大对闲置土地的依法处置力度;要做大增量,通过土地整理、流转和调剂,增加可开发利用土地。同时,坚持集约开发和节约利用,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配置效益。五是突破利益重围。推进新型城市化,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必然冲击一些既得利益者。各方面都应顾全大局,破除狭隘的利益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争当新型城市化的积极推动者。

  创新建设方式

  推进新型城市化,既需要建设理念和思路的创新,也需要建设方式的创新。总结过去的经验,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在以下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其一,要更加注重整体策划,成片推进。可以借鉴深圳的经验,区分不同区域,由政府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对空间构架、建筑形态、功能设施等提出具体的建设要求,先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片对外招商招标。这样,既能使城市建设更好地体现规划设计的要求,提升城市品位,又能避免老板牵着建设走、项目牵着规划走的低水平开发建设。

  其二,要更加注重基础先行,功能配套。基础先行,是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落实这一要求,必须做到功能配套、设施配套和管网配套。要充分考虑城市规模的发展预期,从长计议,尽可能一步到位,要坚决杜绝昨天建好今天挖、今天修好明天补的现象。

  其三,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简朴适用。要量需而建,不要贪大求洋,盲目攀比,为追求时髦而舍弃弥足珍贵的城市个性特质;要量力而行,把宝贵的资源配置到建设的关键处,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建设的刀刃上。

  其四,要更加注重资本运作,集约开发。继续坚持用经营的理念搞建设,用市场运作的手段吸纳建设资本,用集约开发的方式提升建设效益。这方面,新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非常值得总结推介。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拓宽眼界,积极借鉴天津滨海新区、郑州郑东新区等地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

  其五,要更加注重精细管理,品位提升。质量是生命,也是品牌。好的建设质量从哪里来?从精细管理中来。要提升建设质量,务必强化精细管理。因此,每一个城市建设项目特别是标志性项目,都要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着力提升建设质量和文化内涵,努力打造经得起检验的精美耐久工程。


Copyright © 2007 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站由徐州网站建设行业领跑者徐州亿网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1081208号-1

地址:徐州市新城区新安路规划局北楼  邮编221008  电话80805117

苏公网安备 32039302000125号